银珠,又名猩红,紫粉霜,银朱,灵砂,是一味传统中药,主要成分为硫化汞。其外观为鲜红色粉末或细粒,具有光泽。
一:性味归经
1. 性味:辛,温,有毒。
古书记载其“性烈而燥,善攻毒杀虫”(《本草求真》)。
2. 归经:
主入心经、肝经。
二:临床功效:
1. 痈疽疮疡:
拔毒排脓:用于痈疽肿毒未溃或溃后腐肉不脱。
生肌敛疮:疮疡后期新肉不生,配伍珍珠、冰片等(如银珠生肌散)。
展开剩余82%2. 皮肤疾病:
疥癣瘙痒:与硫黄、轻粉配伍,调油外涂(如银珠癣药水)。
丹毒赤肿:配青黛、黄柏研末醋调(如银珠丹毒散)。
3. 外伤与溃疡:
金疮出血:与血竭、乳香配伍止血(银珠散)。
慢性溃疡:疮口久不愈合,配樟脑、麻油制膏(银珠膏)。
4.痔瘘与腐蚀疗法:
枯痔脱肛:与砒霜、明矾制成散剂腐蚀痔核(银珠枯痔散)。
走马牙疳:口腔黏膜坏死性溃疡,配人中白、枯矾外用(《圣济总录》)。
三:与银珠相关的方剂:
1. 银珠丹(《本草纲目》引《灵苑方》)
组成:银珠、轻粉、麝香、冰片。
制法:研细末,水调或油调。
主治:疥癣、痈疽溃烂。
用法:外敷患处,不可内服。
2. 银珠膏(《外科正宗》)
组成:银珠、樟脑、松香、黄蜡、麻油。
制法:熬膏。
主治:疮疡久不收口、慢性溃疡。
用法:摊贴患处
3. 银珠散(《证治准绳》)
组成:银珠、血竭、乳香、没药。
制法:研末。
主治:金疮出血、外伤感染。
用法:撒布创面。
4. 银珠水银膏(《刘涓子鬼遗方》)
组成:银珠、水银、猪脂。
制法:调匀成膏。
主治:疥疮、皮肤瘙痒。
用法:外涂,忌入口眼。
5. 银珠拔毒膏(《外科精义》)
组成:银珠、铅丹、乳香、没药、蓖麻油。
制法:熬制为黑膏药。
主治:痈疽肿毒未溃。
用法:贴敷患处,促脓排出
6. 银珠丹毒散(《普济方》)
组成:银珠、青黛、黄柏、滑石。
制法:研极细末。
主治:丹毒、赤游风(急性皮肤红肿热痛)。
用法:醋调外涂。
7. 银珠疳疮方(《疡科选粹》)
组成:银珠、儿茶、龙骨、炉甘石。
制法:研末,加凡士林调膏。
主治:下疳(梅毒性溃疡)、阴部溃烂。
用法:外涂,每日1次
8. 银珠生肌散(《外科启玄》)
组成:银珠、珍珠、琥珀、冰片。
制法:研末过筛。
主治:疮疡后期,腐肉已脱,新肉不生。
用法:撒布疮面,促生肌收口
9. 银珠癣药水(《验方新编》)
组成:银珠、硫黄、斑蝥、烧酒。
制法:浸泡七日,滤汁。
主治:顽癣、牛皮癣。
用法:棉签蘸涂,局部灼痛即停。
10. 银珠走马牙疳方(《圣济总录》)
组成:银珠、人中白、五倍子、枯矾。
制法:煅研为散。
主治:走马牙疳(坏死性口腔溃疡)。
用法:吹敷牙龈溃烂处。
11. 银珠烫火散(《急救仙方》)
组成:银珠、寒水石、地榆炭、麻油。
制法:研末调油。
主治:轻度烧伤、烫伤。
用法:涂敷创面,清热解毒。
发布于:山东省